当前位置

首页 > 英语阅读 > 英语文化 >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4W 次

语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若要将英、汉两个语言体系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有着一定的难度。下文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篇1

浅析严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摘 要】为了解西方文化,必先学习西文,这是严复创作《英文汉诂》的目的。通过介绍英文文法,严复指出:作为拼切文字,英语多形态变化,而汉语多用别立之字表示词汇和语法意义;英汉语之间存在相通之处,汉语语法可以纳入英文文法的框架之中;英汉语言对比可以反映出中西文化内涵的异同;英汉语言的相似性归因于欧亚人种同源。

【关键词】严复 英汉语言对比 英文汉诂

在严复所处的时代,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节节败退,严复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来改变这种状况,来唤醒中国人追求富强的精神力量。严复最终选择了引介西学,从中他深刻了解了中西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了解了中西文化在精神上的相通之处。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创作《英文汉诂》,严复将西方文化(以英文文法为代表)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古汉语为代表)结合起来,创设了一种跨文化的文本对话。因此,严复的中西文化对比是他进行英汉对比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1 《英文汉诂》研究概述

《英文汉诂》是严复应其学生熊季廉的要求而作的一部英文文法书,是“杂采英人马孙、摩栗思等之说,至于析辞而止。旁行斜上,释以汉文,广为设譬,颜曰《英文汉诂》”。(严复,1933:序)作为中国首部介绍英文文法的著作,1904年《英文汉诂》的出版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说在国内再版了二十余次,(张志建,1995:149)直到1933年还有重印本。

商务印书馆对该书的评价极高:“……是诚西学之金针,而学界之鸿宝也”。(转引自邹振环,2007:54)学者文人纷纷著书立说,表示对该书的推崇之情。周作人认为英文文法上,“中国没有一本可以与《英文汉诂》相比的书”。(钟叔和,1998:784-785)彦惠庆(2003:18)在自传中明确表示严复贡献给中国学人的《英文汉诂》“堪称学术精品”。

2 《英文汉沽》中英汉语言对比

尽管是一本语言学著作,严复对于英文文法的讲解并没有鹦鹉学舌般的照抄照译,而是辅之以中国语言文化的典型例证。他不仅透过语言文字的对比来考察中西文化内涵的异同,甚至还有通过文法对比来进行多种文化的比较。

2.1 英汉语言的差异性

首先,词法的差异。英文的挈合是“提挈联合句段者”,而在中文“凡领句虚字,皆归此类。”中文的同字异部“往往其形不变,而变其音,在古则有长呼短呼,在今则有圜破之法”,如例:恶恶臭好好色;“而西文以其拼切为字,故得即其形而变之”。为了表示行为发生的不同时间,“中文唯有句中别行另加字为之”。以“今之隐几非昔之隐几”为例,其中的两个“隐”形式上没有区别,用“今”和“昔”表明了时间的差异。

英文名物与称代字有单复数之分,“于中文不多见,然亦不可谓无”,如表单数的“我”“吾”,表同类的“吾党”“吾曹”,表复数的“而曹”“汝辈”。英文中的复牒称代 “几为中文之所无,而中西句法大异由此”。对于英文中的引牒之字,“中文常寓于‘之’、‘其’诸代名中,无独用之挈合”。如 “吾知其为诳者”。古英语中云谓的既事(过去式)添加尾声,相当于中文的“已爱”或“爱了”。作为拼切文字,西文“易磨损而合一,中文不易合也,不易合,故终为分立之字”,即通过添加“已”“了”等构成“爱”的既事。

2.2 英汉语言的相似性

首先,语音上的相似性。严复认为英文的元音“同于中国之宫商角徵羽;亦有变音,与中国同”。严格来说,元音与五音不完全对应,此处严复对比的目的只是为学习者学习英语元音提供一种参照。在划分英文单词音节的时候,“但若于音无害,则其分之也,当依造字之意为之,此与中文偏旁之义正同”,此“乃依罗马希腊原文,而后法割裂不成文故耳”。

其次,关于词法的相似性。英字“名物与介系合,……其加诸云谓,或区别字者,可作疏状字观;…其在中文,实亦同此”。如“立于朝→ 立何所也”。同时,汉语的“矣”字含有英文完成式的意思。英文中主物之名的构成是名词后加尾声,“与中文‘之’字为用正同”。中文表程度时根据语境推断或用诸如“较”“最”“极”等字表示。

英文中也有借助其他词表程度的情况。“英文中的云谓,有不加尾声,但变其主音”,可以使名物等实字转成云谓等虚字,这与中国文字正同,“�即中文之读破法”,如“春风风人,下雨雨人”。英文中的容状疏状多由“区别部字+尾声”构成,“与中国之‘如’‘然’等字同义”,如“勃然”“翕然”,因此“其制字之法,中西正同”。

以上分析表明,尽管承认英汉之间存在差异,严复仍然试图将汉语语法纳入英文文法的框架之中,尽量在古汉语中找到与英文文法的对应之处。英汉语言的相似性会使国人误以为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一脉相通之处,从而消弭对异国文化的敌意,有利于国人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2.3 基于语言相似性的亚洲与美洲、欧洲人种同源

在《英文汉诂》中,严复通过对比分析汉语与英语以及其他语言文化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提出了亚洲与美洲、欧洲人种同源的观点,该观点是基于以下证据提出的。

第一,古汉语、日语和美洲茵陈人语对云谓字的使用。

从云谓字看,“东洲之语”的“云谓字”常用于句末,如庄子“奚以之万里以南为”。“其在日本语言,尤为显著,美洲茵陈人语亦然,故此治言语学者,谓此乃亚墨原人同种之证。”又英文第三人称无主云谓句子,与中文中的“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相似,“雨”和“出日”是云谓,因不知事主,就用“其”来代替。

第二,上古英语与古汉语都曾用独立之字表意,后演变成尾声。

上古英语中“尾声者皆独立之字”,“正如中文之用‘如’用‘然’,如‘勃然变色’”。因此,严复认为“西文上古,与中国文字正同”,“西文能合能变”的原因在于“其为字母拼切,柔而易流”,“而中国既用六书,木疆难变,然而字音切合,由二成一者亦多,如‘不可’为‘叵’,‘之于’为‘诸’,‘而已’为‘耳’”,所以(中文)“不可言不变也”。

第三,上古汉语与上古欧洲语的人身代词、反身代词的位置和功能相似。

从“三身之代词”看,“英文古似德文……西文称谓,当隆古时,与中国同;而第三身……尤与吾文之‘伊’‘他’同原。”因此,“案中西古语多同,……可知欧亚之民,古为同种非传会也”。英语中的反身之称代为名物,犹言其身,其“一己”…… “克己”,“尽己”,“自尽”;所以严复认为“中西古语之同”。

第四,中西制字法有相同之处。英文会合之字多用换头。

因此“中西言语,当上古时,本为合一”。英文中有表“大”意的尾声,而“中文六书,凡字之从‘于’‘奔’‘贲’诸声者,皆含‘大’意,其制字之音义,与此乃暗合”。

严复根据语言之间的相似性推断亚、美、欧人种同源,语言学上的根据并不充分。(文贵良,2009)但是严复这种“会通中西”的做法使中西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并由此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

3 结语

通过介绍英文文法,严复对比分析了英汉语言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出于引介西方文化的目的,严复强调的是英汉语言的相似之处,甚至提出了亚欧人种同源的观点。当然,严复在《英文汉诂》中的语言对比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是其研究包含在文化对比和实际应用(如翻译)之中,缺乏对比的理论,使得其研究较凌乱,不成系统,很多问题浅谈辄止,没有深入展开。同时,严复仅根据语言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推断亚欧人种同源,论证不充分,结论过于草率。但是,严复英汉对比研究中的这些不足有其时代局限性,同时与其研究重点在于翻译西学有关,我们要公正客观地评价他的研究及成果。

【参考文献】

[1]孙应详,皮后锋编.《严复集》补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严复.英文汉诂[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3]张志建.严复学术思想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5.

[4]邹振环.翻译大师笔下的英文文法书――严复与《英文汉诂》[J].复旦学报(社科版),2007(3):51-60.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篇2

浅析英汉语言修辞对比

摘 要:本文通过对英汉修辞格的对比研究,来分析和讨论英汉修辞的异同,其中重点讨论了英汉比喻、排比修辞的差别。通过对比研究找出英汉修辞格之间差异,有利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利用汉语的优势促进英语修辞的研究。

关键词:英语修辞 汉语修辞 修辞对比

英语和汉语语言在其文化习惯和表述方式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可以在句子结构,构词特征,语法时态,词格,修辞结构等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其中,“修辞结构”不仅能体现出语言文字的区别,又能同时展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在审美内涵方面的取向。因此,笔者选择从英汉语言的修辞结构方面切入,试图分析英、汉语言在修辞结构方面的差异,同时进行两者修辞结构异同背后的文化比较研究。

1 英汉比喻修辞差异

所谓比喻(figures of comparison)就是不把要说的事物平淡直白地说出来,而用另外的与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来表现的修辞方式。英汉语言中的比喻一般包括明喻、暗喻(又称隐喻)和借喻(即借代)三类。这里主要研究英汉明喻和暗喻。

1.1 明喻

英语明喻(simile)与汉语明喻基本相同,它也是将需要加以说明或描绘的事物,用另一种性质不同但在某一方面有相似点的事物来做比拟,而不是性质相同的同一类事物之间的比较,英语明喻常用的比喻词有as,as…as,as if,like,seem等。例如:Mirror:Lips red as the black as white as snow.魔镜:她的嘴唇红如玫瑰,头发黑如乌木,皮肤嫩如白雪。汉语明喻就是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同时出现,表明比喻和被比喻的相类似的关系,又称直喻、显比,即明显的打比方。汉语明喻的常用比喻词有:“像、似、若”、“好像……一样”等。例如:不错,你有天赋,可是天赋就像深藏在岩层底下的宝石,没有艰苦的发掘、精心的雕琢,它自己是不会发出光彩的。

1.2 暗喻

英语中的暗喻(metaphor)与汉语暗喻的作用也基本相同,但其包含的内容却比汉语的暗喻广泛,具有汉语暗喻、借喻和拟物等三种修辞格的特点。暗喻就是把某一事物说成是另外一种不同的事物,暗示其相似之处。英语中的暗喻不用比喻词,而是直接将描述的甲事物(喻体)当成乙事物(本体)来描述,其比喻关系暗含在全句中。例如:h doesn’t have an idea of his just parrots what others say.史密斯先生没有主见,只会鹦鹉学舌。汉语中的暗喻主要有带喻词和不带喻词两种情况。带喻词的暗喻一般可通过“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当作、等于”等,来判断。例如:……全淀的芦苇收割了,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1.3 比较

1.3.1 相同点

(1)明喻和暗喻都用事物比喻事物。用事物比喻事物,即用某种具体的东西来描写另一种东西的形象,并表现出这种形象所显示的品质。例如:Love is life in its fullness like the cup with its wine.爱就是满盈的生,正如酒满盈着杯。(2)明喻和暗喻都用事理比喻事理。这种用事理比喻事理的比喻,称作事理的比喻。例如:She moved her cheek away from his,looked up at him with dark eyes,and he kissed her,and she kissed back,longtime soft kissing,a river of it.

她挪开了脸颊,抬起头来用眼睛望着他。于是他吻她,她回吻他,长长的,无限温柔的吻,如一江流水。

1.3.2 不同点

(1)喻体相同或相似,喻义不同。英汉民族分属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而作为文化的载体的语言必然受制于各自的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立喻较多的褒美之物是龙,现在它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而在英语中,“龙”是一种恐怖的怪物。The mother is like a real Dragon to her。其意思是“她母亲待她像个恶魔。喻体相同,喻义却差之千里。

(2)喻体不同,喻义相似或相同。英汉语言中在表达同一喻义时,喻体的选择会有所不同,这也显示了英汉民族思维及认知方式的差异。汉语中形容某人瘦,说“他瘦得像猴子”,英语中却说“瘦得像影子”(as thin as a shadow)。汉语中形容某人穷,说“他穷得像叫化子”英语中却说某人穷得像教堂里的耗子(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2 英汉排比修辞差异

2.1 英语中的排比(parallelism)

排比的格式是平行并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的平行排列。英语中使用排比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语言的连贯性,突出文章的内容,加强文章的气势,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例如:I teach because I like the pace of the academic calendar…I teach because teaching is a profession built on change…I teach because I like the freedom to make my own mistakes,to learn my own lessons,to stimulate myself and my students…

2.2 汉语排比

现代汉语词典对将排比修辞定义为:修辞方式,用一连串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层层的深入。如:“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排比修辞叙事时,会使叙事层次更加分明,语义更加畅达;用于说理时,会使说理条理更加清晰,气势更为磅礴;用于抒情时,会使感情丰富洋溢。   2.3 比较

2.3.1 相同点

英汉排比修辞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用于描述,均可使语言清晰流畅,语意畅达入微。例如:Kind hearts are the gardens;kind thoughts are the roots;kind words are the flowers;kind deeds are the fruits.良好的心肠是花园,良好的思想是根茎,良好的言语是花朵,良好的行为是果实。

(2)用于说理,均会使说理更加周密、透彻、发人深省。例如: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r chief use for delight,is in the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for ornament,is in discourse;and for ability,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2.3.2 不同点

英汉排比修辞在结构上有一定差异,其体现在省略和替代两个方面。多数情况下,英语中的排比没有省略,只在少数情况下有词语省略的现象。而汉语排比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省略现象。英语排比的省略多表现在动词的提示语的省略上。

例如:Reading matter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关于替代,英语排比的后项通常用人称代词来指代前项的名词,例如:Crafty men contempt studies,simple men admire them,and wise men use them.狡狯之徒鄙视读书,浅陋之人羡慕读书,唯明智之士活读活用。汉语排比则常常重复前项的名词,例如:“我尊敬我的老师,我爱戴我的老师,我倾慕我的老师”。

通过学习一些英语修辞知识,在阅读方面,可以提高我们对英美作品语言分析能力,使我们了解创作的写作技巧和风格;在运用语言方面,能指导我们正确选择和运用词汇、结构、表现手法,使语言确切、易懂、鲜明、形象,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提高我们的英语语言修养。以上就是本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对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参考文献

[1] 李旭清.英汉隐喻共性与个性认知比较[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32-35.

[2] 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 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3.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英言对比论文例文”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篇3

浅谈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摘 要: 作为翻译工作者,要产生高质量的译文,首先要了解原语和目的语各自的语言特点,译文要更符合目的语的语法规范和使用习惯,才能使译入语读者更自然地接受。英语和汉语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英语为综合-分析语,汉语为分析语;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这两种语言进行分析和举例,希望对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译者有所助益。

关键词: 英汉语言 对比 翻译

一、引言

要做好两种语言间的翻译工作,就必须先对两种语言本身有所了解,对比分析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不同语言进行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语言交际,还有助于教学和翻译。对比分析可以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原语和目的语的特征,但真正意义上的对比分析,其兴起和流行是在20世纪50年代。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出版了《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一书,开启了现代应用对比语言学。在我国则较晚,80年代对比语言学研究才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许多学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语言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他们既关注语言的内部形式和结构,又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译者要产生高质量的译文,明白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是前提。

二、综合语与分析语

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语言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将综合语定义为:A synthe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frequent and systematic use of inflected forms to express grammatical relationships”.德语、古英语、法语、拉丁语等都属于这类语言。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The Random House College Dictionary把分析语定义为:An analy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frequent use of function words, auxiliary verbs, and changes in word order to express syntactic relations, rather than of inflected forms”.汉语和越南语是典型的分析语。

现代英语由古英语发展而来,所以仍保留着综合语的某些特征,但也具有分析语的特点:有形态变化,但不像典型的综合语那么复杂;词序比汉语灵活,但相对固定;虚词很多,用得相当频繁。汉语没有屈折变化(inflection),名词不会改变自身形式变为复数,动词也不用改变自身的形式表示过去、现在、将来时态。汉语词语组合成句所依靠的是词序和虚词。总之,英语是综合-分析语(synthetic-analytic language),而汉语是分析语(analytic language)(连淑能,2010:25)。

例如:

He is listening to the song.他正在听那首歌。

He listened to the song yesterday.他昨天听了那首歌。

He has listened to the song.他已经听过那首歌。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同样是“listen”一词,可以通过v-ing,v-ed和has/have v-ed的形式表示“正在听”、“听了”和“已经听过”等不同的概念。汉语的“听”本身没有形态变化或时间观念,只能借助助词、副词、上下文来表示时间观念。

三、形合与意合

所谓“形合”,就是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所谓“意合”,则主要是靠句子内部逻辑联系(陈定安,1998:5)。英语句子多靠形式黏合,汉语句子则多靠意义黏合。英语句子紧凑严密,呈树型结构,这是因为有各种连接词起粘合剂的作用。汉语句子的线型结构灵活流畅,是因为没有过多的“黏合剂”。句段之间可以不用任何连接符号,而靠语义上的联系结合在一起(贾玉新,1998:413)。因此,在英汉互译时,要按照英汉语言的特点,进行形合法和意合法之间的转换。

例如:When I try to understand what it is that prevents so many Americans from being as happy as one might expect, 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two causes, of which one goes much deeper than the other.

这句话当中用到了when,what,that,as…as,which等关系词和连接词,英语句子注重以形显义,常常借助于这样的词语使句子结构更加完整,表意更加严密,但汉语并不是这样的结构,汉语靠语义来结合,翻译时应当注意。因此,这句话我们可译为:为什么如此多的美国人不能如想象中的那样幸福呢?我认为原因有二,而两者之间又有深浅之分。

虽然原文并没有以问句形式呈现,但是为了让读者更为清楚地理解原文,我们可以把原文翻译成问句。此外,诸如原文中的关系词和连接词,也要注意灵活处理,使之更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不要把它们一一机械地翻译出来。

汉语中一些反复、对偶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原文中并没有直接表现出对比或是因果关系的词语,我们在翻译时,就要有所变通、适当调整,因为英语需借助关系词表达对比、因果等逻辑关系,此句可译为“As you sow,so will you reap.”,就更容易让译文读者体会这句谚语想要表达的实质意思。   介词或介词短语是英语连接词语的重要手段,而汉语重意合,常常不用或省略介词。

例如:Power can be transmitted over a great distance with practically negligible loss if it is carried by an electric current.

可以译为:电流可以把动力传送到很远的地方,其消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没有必要把原句中的介词“over”和“with”翻译出来。

四、主动与被动

英语与汉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出于施事的原因、句法的要求、修辞的考虑和问题的需要,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范围很广。在汉语中,我们的汉语思维很少有被动,即使有被动的含义,其形式上也不常使用“被”字句的形式,所以汉语中很少有所谓的被动语态。鉴于此,在英译汉时,往往需要将英语的被动语态翻译成汉语主动语态,反之亦然。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必须经常考虑主动与被动表达方式的差异,并依据英汉各自的表达习惯,用适当的方式表现原文中主动与被动的含义。

例如: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The Taiwan question is one left over from China’s Civil War of the late 1940s.

虽然原句中含有“被遗留下来”这层意思,但是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原句仍然采用了主动句,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译者要知道在英语中如果要表达这样的意思,多会采用被动句式,要有意识地将其翻译成“is one left”。

例如:要制造飞机,就必须仔细考虑空气阻力问题。

Air resistance must be given careful consideration when the aircraft is to be manufactured.

虽然原句中没有出现“被”、“让”等表被动的字眼,但作为译者,看到这样的句子,我们要很自然地意识到,把它翻译成被动句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此外,英语中还有不出现人称的非人称被动句(impersonal passive),如it is believed,it is reported等,这些被动句也是被频繁、广泛使用的。除了能够看到的be done形式的被动句之外,还有结构上是主动但意义上是被动的句子,但是这种被动句的数量远不及前一种被动句多。

例如:These products sell like hot cakes (sell=are sold).

这些产品十分畅销。

尽管英语的被动意义有时可以不用被动式表示,但总的来说,英语常用结构被动式,少用意义被动式。与此相反,汉语则常用意义被动式,少用结构被动式(连淑能,2010:122)。

例如:庄稼让大水冲跑了。

The crops were washed away by the flood.

按照汉语的习惯,这里用到了表被动的“让”是为了明确地指出动作的发出者,并不是出于句子结构的需要。

五、结语

翻译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通过语言对比分析,能使学习者掌握两种语言的使用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能够比较自觉地按照各自的表达习惯进行双语转换,从而提高译文的语言质量。综上所述,要学好外语,必须通过外语和母语的比较,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不仅有助于学习者明确学习重点,避免中式英语,更有助于其翻译能力培养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胡爱国.英汉对比与汉英翻译[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100-102.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

[3]林文艺.英汉翻译中主动与被动的对比[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8):72-74.

[4]朱凌燕.英汉对比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13-214.


猜你喜欢:

1.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优秀范文

2.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3.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

4.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

5.有关英汉语言对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