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英语阅读 > 英语文化 >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发现和修复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发现和修复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2W 次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发现和修复
【摘 要】语用失误经常阻碍和困扰跨文化的正常交际,使跨文化交际不能正常进行。能够及时发现日常交流中的语用失误并及时修复,对于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定义、分类以及原因,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实例,探讨了语用失误的发现和察觉以及相应的修复努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发现 修复

一 引言
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由于本族语者在使用外语时,对对方的语言及文化了解甚少,在与外国语言使用者的交流时,自然而然地把自身文化交流模式、思考方式、语用规则和文化习俗用于外语中,极有可能产生语用失误。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语用失误,认识到语用失误的发现过程,合理利用修复手段,可以减少语用失误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二 语用失误的定义、分类及原因
英国语言学家J.托马斯在1983 年首次提出了“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定义其为说话双方彼此不能理解。何自然(1988)指出:我们将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美交际效果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这类失误并非语言本身的语法错误,而是主要归因于说法的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表达习惯,或者说得不合时宜。
依据托马斯在论文《跨文化语用失误》中提出的分类方法,语用失误大致分为语用语言的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大类。语用语言失误一般是由于语言障碍所致,而相较于前者,社交语用失误则是由于谈话双方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社交准则差异所造成的。
三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发现
根据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发现的时间长短,把其分为立刻发现和后期发现。由于在意识到问题后做出评论的行为属于修复行为,暂不考虑到语用失误的发现行为当中。
1.立刻发现
立刻发现语用失误在发生时,立即就被发现并指出。例如,一个中国学生曾在一个来他家做客的美国学生晚上临走的时候说:“慢走”。美国学生非常吃惊,便问“Why?”中国学生解释说:“啊,我的意思是外面天太黑了,注意安全。”在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国学生误解了中国学生的意思,不明白“慢走”这个词的意思,但是美国学生马上对此提出了提问,中国学生也及时的发现了这个语用失误,并且努力修复,使美国学生明白了“慢走”这个词相当于英语当中的“have a good trip home”,把这两种语言放在同一种语境当中,使外国人产生了误解,这种现象也是语用失误当中的负迁移造成的结果。
2.后期发现
后期发现是指在语用失误发生时,在不久之后或是很长时间之后才被发现。例如:一位美国教授叫他的中国学生做一个口头报告。当中国学生拿到题目之后,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先花费很多时间阐述各种相关信息,最后才得出主要观点、得出结论,但这位美国教授给出了极低的分数。中国学生根本不能理解,认为是因为教授对中国学生的歧视,直到教授指出了他的缺点之后,他才恍然大悟:只需要改变一下陈述的顺序,先陈述观点,然后再给出相关信息即可。
这个例子所给出的就是语用失误的后期发现。美国教授并没有直接指出中国学生的失误,而是在一段时间后,给这位一直不明所以的中国学生婉转地点出了其缺点,让中国学生明白了自己的失误。这位中国学生按照中国人的思维进行口头报告,得到低分之后,并未及时的发现自己的错误,甚至认为教授歧视中国学生,这也说明了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导致了语用失误的产生。这个例子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语用失误产生时,立即发现但是没有立即纠正是因为那样做可能对语用失误者面子的伤害性较小。

四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修复
修复的组织运作就是处理说、听和理解中反复出现的问题(Schegloff, 1987)。对于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语用失误,谈话双方可以选择修复的种类和方法,考虑修复的方便与否,也有在不影响双方理解的情况下或者是考虑面子等方面的问题,双方根本不考虑修复。
1.修复方
修复方是指启动修复的人。修复方分为自我修复和他人修复两种。Schegloff 指出在理解中出现问题,以为交谈双方可以不知处问题,况且一个错误也可能得到自改(自我修复),或他改(他人修复)。
(1)自我修复。启动修复的人是自己称为自我修复。经过长时间语用失误的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语用语言失误还是社交语用失误,通常都是交际双方的非本族语者发现失误。一般情况下非本族语者是在听他人的暗示或者直接提示(前提条件)下进行自我修复。
一位中国学生和她的美国同学在国外逛街,向一位负责清洁的阿姨问路:“Hello, untie!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West Park?”她的同学十分不解,便立即发问:“Is she your untie?”中国学生立刻发现了自己的语用失误,修复了自己的失误:“No, I mean there is a cleaner.”这个问题属于典型的“问题源轮次”(Schegoff,1987),即指谈话中被错误理解的语句所在。简单来说,找到“问题源轮次”,语用失误就易于发现了。大多数的自我修复都是因为找到了“问题源轮次”:谈话的一方产生了“问题源轮次”,另外一方经过思考,发现和察觉出语用失误,随即提出自己的疑问,第一方马上进行修复。
(2)他人修复。启动修复的人是他人,称为他人修复。与自我修复相比,他人修复可能更多地出现于语用失误的后期发现中。例如:“我”在一家美国家庭餐馆打工,一个美国家庭来这里用餐。晚饭之后,女主人对“我”说:“Can you give me some ice cakes?”我以为他们想在酒和饮料里面加上冰块,所以我就取来了一桶冰块。但是,这个美国家庭的成员看见我手里的冰全部大笑了起来,原来他们要的是冰淇淋而不是冰块。在“我”的理解中,把冰块(ice cake)与冰淇淋(ice cream)等同起来,因此产生了语用失误。一般他人修复不会立刻出现的原因是因为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的关系亲疏问题,只有建立良好的关系之后,他们才会指出非本族语者在目标语的失误并且努力帮助修复。
2.修复时间
语用失误并不是在第一时间就能发现和得到修复的。即使能够立刻发现语用失误,修复的时间也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差异,许多因素影响着修复时间。
(1)立刻修复。立刻修复就是指语用失误发生之后立刻对其进行修复。在前面关于ice cream 的例子中,我们看出是他人在发现语用失误之后,第一时间进行了修复,那是因为直接提出自己的修复并不会过多地让失误者产生尴尬的情绪,以致伤害对方的面子。总的来说,本族语者会更倾向于立刻修复(在中西交际中,我们一般称西方人为本族语者,中方为非本族语者,交流基础为英语),因为西方文化较之于东方文化更加直接。
(2)后期修复。后期修复就是指语用失误发生之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对其进行修复。后期修复一般出现在交谈双方没有立刻发现自己的语用失误,可以说是双方都没有立刻意识到语用失误出现,后期修复是唯一手段,因为立刻修复没有条件是不可能进行的。例如:一位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约好下午去图书馆,美国学生说:“Ok, see you at nine forty.”而中国学生理解的时候出现了失误,认为是nine fourteen,而且对于美国学生如此奇怪的时间安排感到困惑。所以在9∶40 的时候,美国学生在图书馆门口等待,9∶14 的时候,中国学生已经来到图书馆门口等待。中国学生在等待了很长的时间后,才意识到自己可能产生了语用失误,没有分清楚forty 和fourteen。像上述的语用失误,只能进行后期修复,因为中国学生对于此失误是后期发现,没有条件进行立刻修复。
3.零修复
零修复是指当听话人或说话人往往发现了两者谈话之间的语用失误,但是并没有任何人指出来。发生这样情况的原因,往往是不是因为不能修复语用失误,而是不想修复语用失误。这在中外交际中十分常见。
例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到自己的外国同学家里做客,以月饼作为礼物相赠,而外国同学的妈妈极其不能理解,并说:“月饼就是卡路里炸弹。”这位外国女士的评价与中国文化信仰背道而驰,而中国学生处于礼貌等原因,没有指出这位外国女士的语用失误。这种情况大多数是因为中国人更倾向于不愿意用言语来解释澄清,更顾及对方的面子问题,这与中国文化背景相呼应,而外国人更愿意指出语用失误的所在并修复或是要求对方修复,这就体现了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表现得更委婉、间接,西方人更坦率、直接。
五 结语
交际双方价值观的差异、语用规则的差异、思维模式的差异和不恰当的语言输入等都会使交流中产生语用失误,从而增加人们交流的困难性。语用失误贯穿于跨文化交际每个层面和侧面,准确的发现失误并且及时修复,有助于更好地培养我们的外语水平,更好地理解多元的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王静.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176~177
[4]Jenny 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1983(4):95
[5]Schegloff, E. A. Repair after Next Turn:The Last Sructurally Provided Defense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Convers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2(5):1295~1345
[ 6 ]Yum, J.O. The Impact of Confucianism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East Asia. In rvar and R. E. Proter.(e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 6th edition,1991